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留言反馈
首 页 消息动态 炎都尧乡 烽火岁月 人物访谈 红色百村 红色论坛 红色图志 历史记忆 红色视频 红色旅游 祭奠英烈 红色寻踪 抗战根基 红色文艺
当前位置:首页 > 烽火岁月
烽火岁月
平头沟 繁忙惊险的抗战岁月
发布时间: 2015-03-09   浏览次数:1564   新闻来源:红黎城   【字体:

                                        申福忠

我县西部的平头沟,地处偏僻,层峦叠嶂,山峰纵横,交通不便。可这在现代社会看来是短板的特点,在那烽烟四起的抗日战争时期,却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善于在山区打游击的八路军,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大山和封闭,把大批八路军的后勤基地排布在这里。后勤工厂的工人,保卫工厂的武装,经常来往的首长,繁忙紧张的生产,支援抗战的热潮。一时间,偏僻幽静的平头沟,人嚷马嘶,热闹异常。连丧心病狂侵略中国的小日本,也常常派兵侵扰。小小的平头沟里,演绎了一曲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活剧。

一 星罗棋布的后勤工厂

发源于太行深处的浊漳河,穿越崇山峻岭,从襄垣东进入黎城,河北岸有一道南北走向,纵深十多公里的山沟,东西山叉中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十几个村庄,居住着千余口人,大多数是旧社会逃荒上来的林县、磁县人的后裔。他们在这里开垦荒地,男耕女织,过着平静的自给自足的清苦生活。1938年,抗日的枪炮声打破了这里的寂静,坚持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挺进太行,将一批批后勤生产基地迁往这里。

总后供给部  1939年春,八路军总后供给部进驻上马岩村,在村后和葫芦脚打了几十孔窑洞,作为存放物资的库房。1940年正月初二日本鬼子扫荡时,找到了仓库,放火焚烧了被服和弹药,并杀害了多名群众。为了保密,扫荡后仓库搬到了松后村板门山狸狐洞(存放被服)、阳坡山中的人洞(存放棉花)和葫芦脚山中的中方洞(存放布匹)等处。1945年春供给部迁往别处,在这一带住守了近六年。

被服厂1939,八路军总部的被服厂从潞城的西白兔迁到沟里最大的村庄——西下庄村,刚迁来时有干部工人一百多人,二十八台缝纫机,厂房设在地主申宽章家和村中大庙里。安顿停当后,又从前方调来一批女战士和抗大的女学生,在当地招收了四十多名男女青年,工人发展到二百多名,全厂分设九个班:剪裁班、修理班、鞋工班、染整班和五个缝纫班。人多后,又将染整班迁到上马岩村,将鞋工班迁到岚沟的羊圈。19406月,被服厂迁到平头村。直到19418月整个迁往辽县下庄村。在这里住了近两年。

兵工厂19402月,八路军总部兵工厂一部,迁到葫芦脚村,厂部设在冯木堂家院内,有四十多名工人,负责人有一个姓谢,是南方人;一个姓常,是河南林县人,主要负责技术。生产手榴弹、地雷,也生产修理手枪、步枪。1942年春迁往王家庄。

黎华制药厂  19411月,八路军总部野战卫生材料厂与129师制药厂合并成立黎华制药厂,由武乡乐庄迁到阳火脚村后的龙洞沟,以几间破庙舍做厂房,一百多名干部工人都住在阴暗潮湿的山洞中。用传统方法炮制膏、浸、丸、酊等制剂,还研制出第一支柴胡注射液。1945年迁到本县北委泉村。

纺织厂  1942年秋天,八路军总部纺织厂搬迁到后家庄村,机器和工人先是住在百姓家里,后由于昼夜生产,影响群众休息,又在村后打窑洞十几孔,机器全部搬进窑洞。厂里共有一百多名干部工人,设纺线、织布、毛巾、裹腿四个班,主要用脚踏织布机。直到1946年春才搬走。

岚沟还有印染厂、鞋袜厂等众多厂,长时间驻扎。平头沟十几个村,村村凿地雷,烧木炭,熬硝,碾炸药,做军鞋,人人支援抗战。

除了工厂,还住过抗大学校和八路军后方医院。

1939年冬,抗日军政大学一部来到后家庄村驻扎。校长姓康,有一百多名学员。每人一个折叠小板凳,在大庙里、树底下、打谷场上上课学习。1942年初秋迁往别处。

1939年春,八路军第三后方医院秘密转移到广志山上的古庙中,“山下乌云滚滚,山上世外桃源”,很多伤病员在这里得到诊治和康复。1940年秋,日军36师团一个大队偷袭广志山,医院被迫转移。

1939年春到抗战胜利,小小的平头沟里驻扎了这么多工厂、机关,加上警卫部队和县干队等保卫人员,人员最多时达到上千人。战争年代的工厂实行的全是军事化管理。可以想象,那时的平头沟,早晨,军号嘹亮,杀声阵阵;一天,机器轰鸣,生产繁忙;晚上,岗哨游动,静中有动。多么生动的一副抗战画卷啊!

二 来来往往的八路军首长

重要的后勤基地,黎城、武乡、襄垣三县交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隐蔽的大山,使这里成为八路军首长经常活动和进出的重要通道。据平头沟的老者回忆,他们几岁十几岁的时候,常常看到骑着高头大马,带着护兵的军官从这里经过。

1938331日,东阳关大捷烧汽车后,八路军129反九路围攻时,邓小平、刘伯承等师部的首长路径这里,曾在后家庄村作短暂休整。

1939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一个四十多岁的八路军首长来平头沟小憩,住到后家庄的程补元家,大门小门外都站上了岗哨。闲杂人等不准进出。程补元当时还是个玩童,又是东家的孩子,没事就到楼上与这个大官闲聊。见他身穿灰军装,四方大脸,态度和蔼。教他学会了最初的几个汉字。看到楼上放的书籍,得知是他哥哥读的书后,还把他哥叫到楼上,聊了好一阵话。最后提出要带他哥走。父母不知那人底细,没有同意,所以没带成。五六天后的那晚,那个大官趁黑走了。走后哥哥才告诉他:那人是彭德怀。

19396月,朱德总司令曾经路过平头,在平头村公所庵庙内住过一晚。那天傍晚,一位身材高大,面容憨厚的中年军人来到村公所,很快,大门口以及村里村外的交通路口都布上了岗哨。朱总司令住的那天晚上,正好被服厂从下庄搬到了平头村。第二天一早,朱总司令把大家集中起来,发表了讲话。上午十点,总司令一行五六十人,骑着清一色的枣红马,身穿灰布军装,朝西下庄方向走了。

阳火脚村张德喜听姥姥讲过:有一年正伏天,刘伯承曾在家里住过,门口站有岗哨。住了一个星期后走了。

上马岩村西的蛤蟆沟,是条东西走向的大沟,沟口距村里有三公里多路,路上布满荆棘,崎岖难行。沟口有一百多米直立陡壁、蜿蜒曲折的小径,靠人工支撑的石块垫脚,踩着脚窝,双手攀爬,方能上达。上到沟里,两山之间的沟底分布着宽窄不一的梯田,层层叠叠象台阶一样向纵深延伸。主沟两旁,分布着几条深浅不一南北走向的沟岔。沟尽头翻过山,西南是襄垣的仙堂山,西北是武乡的北洪一带。现在这里已经荒无人烟。在抗战时期,这里居住着十几户人家,七八十口人。有武乡的,有黎城的,还有襄垣的。沟北的一盘石碾和山坳里的一汪清泉三县共用。

上马岩村的程来喜家,当时就住在沟北阳坡山腰。坐西朝东的一个小院子,主房五间,南北各有一间配房,石头垒墙,小门小窗。1939年夏,八路军的彭德怀副总司令路过这里,被爆发的山洪挡住去路,在蛤蟆沟他家里住了三四天。每天,程来喜母亲做好饭后,都要端给彭德怀吃,但彭总模范执行群众纪律,每次都客气地谢绝他们的好意,只吃自己携带的粮食。

现住搬迁到平头村的石书荣家,当年住在南面的沟岔里,坐东朝西的土房子,现在已经是一片断垣残壁。1939年夏天,在他蛤蟆沟的家里,来了个八路军的大官,他依稀记得听母亲说过,首长的两个警卫员,一个叫小飞,一个叫老飞。曾带着两岁的他去山坡上捉蚴子。那个被人们称作“康主任”的中年妇女,还给过他半碗牛肉炒面。他们走后,人们分析,那可能是朱德和康克清。

此外,八路军后勤部下属的野战供给部的领导更是常来常往。据原籍武乡的太原市退休老人李山回忆,那时候,野战供给部主任周玉成、副主任兼政委周文龙,就在下庄村、平头村住过很长时间。

这些中国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的身影和足迹,给这片偏僻闭塞的土地,带来了荣耀和骄傲。

三 热火朝天的群众抗战

这么多的八路军常住这里,严格的群众纪律,坚定的抗战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平头沟的百姓。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出工出力,支援后勤厂的生产;种好山地,为部队提供粮菜;建立民兵,协助部队保卫后方;站岗放哨,严防敌特破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驻在下庄、平头的被服厂,生产任务非常艰巨。1940年初,总部下达命令,“五一”节前,要给前方指战员换上单衣。上万套的服装,有限的机器设备,要按时完成任务何尝容易?为了赶活计,保进度,当地的党组织动员周围个村的妇女,主动承担一部分生产任务。厂里统一剪裁,分户帮助缝制。一百多名妇女,成了被服厂的好帮手,及时完成了任务。

1940年秋,眼看天气冷了,棉衣的生产还有很大缺口,怎么办呢?还是发动群众。下庄、平头、石板等村的妇女们到厂里领回任务,两个妇女套一身棉衣,三个人伙做一双实纳邦布鞋,要求五天完成。石板村的侯秀巧老人当年就参与了这项活动,一连干了三年秋天。据她老人家讲,有一年,部队要从石板村东山的自然村东街,往渠村送粮,男人们都参加民兵去了,村里的妇女们便承担起此项任务,几十个年轻妇女,每人根据个子和力气,背着多少不等的粮食,一下午跑了两个来回,硬是把几千斤粮食送到了渠村。侯秀巧老人个子矮小,每次背着一小口袋约三四十斤,跟着大队人马跑,人很累,心里却很高兴。

住在后家庄的纺织厂,为了不影响村里群众的休息,征得领导同意,在周边村抽调上百名民工,昼夜加班,连干一个月,在村后土坡上切开崖匹,新打窑洞十多孔,将工房全部搬进了窑洞。村里的姑娘媳妇们也动员起来,参加纺花织布等力所能及的工作,支援厂里的生产。付来保的母亲刘果当年正年轻,在生产中和厂里的郑大姐结成了好朋友。她们的友谊一直保持了好多年。

为支援兵工厂生产炸药,平头村的武委会主任薛金山和村长王成先组织二百多民兵,常年熬硝,烧木炭,村民郭三为此还失火烧死了自己的大黑驴等。为了帮助各个厂完成生产任务,为了帮助后勤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为了照应往返的伤病员,为了给兵工厂提供足够的木炭、硝水,为了帮助八路军挖战壕,为了一切应急事宜,平头沟每年都要承担成千上万的差事,付出难以计数的人力、畜力。这些都是无偿的付出呀!

出力流汗不说,有时候还要出钱出物。平头村的刘马则和刘江村弟兄俩,是村里的劳动好手,不仅年轻力壮,还有一身好苦。为了支援抗战,他们俩没明没黑地开垦荒地,广种粮菜,多打粮食支援部队。每年都要向部队捐助几千上万斤粮食。为此,群众给他们送号“拱地龙”、“翻山虎”,还被评为黎北县劳动英雄。

更为感人的是,上马岩村程来喜的奶奶牛氏,看到年纪轻轻就英勇牺牲的八路军战士,死后连个棺木也没有,毅然决然地献出了后辈给自己准备的寿材。并嘱咐孩子们,自己死后软包送回林县安葬。

正在成长中的儿童少年,组成了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严防敌特捣乱。后家庄的程补元,当年还是个七八岁的孩子,每天拿着红缨枪,和小伙伴在村边大路上站岗。一次,一个穿戴不俗的人来到村边,被站岗的小程拦住,要求来人出示路条,那人拿不出来,被小程机智地捆绑起来送到村公所,直到弄清身份才放行。十几年后再次相遇,俩人成了忘年之交。

青壮年后生们,更是责无旁贷。各村都组织了民兵小组,练刺杀投弹,练自造石雷,有机会就帮着警卫连和野战部队跟小日本干上一场。从蛤蟆沟往上马岩走,有一段称作“大圪节”的山路,险峻陡峭,最陡的几十步,踩脚的石头是人工支垫的。那一年日寇从蛤蟆沟下来,骑着洋马,到了这里还踩着台阶下来,民兵们早就把支垫的石板抽松了,鬼子一踏上去,连人带马摔到山下。跌了个粉碎。

平头村有个能人叫常存福,把洋铁筒绞成细条制作土雷管,用石头制作地雷,还制成了子母雷,受到抗日政府的表扬。村西的南岔沟,山路崎岖,荆棘层生,却是通往襄垣的近路。那一年日寇从山上下来,踏上了本村民兵埋设的地雷阵,死伤十几个,吓得再不敢走那条路了。

平头沟的群众们,就这样为抗战发挥着他们的微薄之力。涓涓细流可成大江大河,共产党、八路军就是凭借着这些小流,终于汇成陷日本鬼子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四 惊险残酷的对敌斗争

如此重要的后勤基地,被敌人视作眼中钉,肉中刺,自然招来日寇的疯狂扫荡。或大队剿灭,或小股骚扰,必欲除之而后快。从1940年初到1942年底,日寇对平头发动了至少五次较大规模的扫荡。所到之处,杀我乡民,烧我民房,奸我妇女,无恶不作。平头群众做出了很大牺牲。我抗日军民利用熟悉的地形和游击战术,与敌周旋,伺机杀敌,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

1940年正月初二,驻武乡段村、蟠龙的五百多鬼子,从白脸坡、石门沟两条山路直奔上马岩、葫芦脚,想趁年关之机,偷袭我后勤供给部。由于预先得到了消息,军民们坚壁清野,躲进了深山。日寇扑了个空,晚上住在阳火脚,初三一早,便开始了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在葫芦脚枪杀了老马、何其和付玲年三人;在上马岩杀害了马秋喜和两个八路军伤员;在阳坡杀害了申宗老两口和六孩娘;在阳坡背杀害了王全等三人;在后家庄杀害了村民仁和;在平头村杀害了莫老四和王凤奇的爷爷和父亲。共杀害17人之多。下午从平头村返回,沿途放火烧房子。到葫芦脚村,由于特务告密,搜到了几处窑洞里藏的子弹、手榴弹和军装等物资,全部放火焚烧。共烧毁房屋300多间。初三晚又住在阳火脚,初四早晨,带着抢来的二十多头牲口、粮食等返回武乡。

19401026日,日寇从黎城、辽县等地出发,奔袭我平头、广志山一带的被服厂和后方医院。从县城出发的鬼子,沿漳河岸到石板转向下庄、平头,妄图抄剿被服厂。奉命赶来总部特务团和县干队、区干队以及当地民兵予以迎头痛击,死伤二百多,当夜退回县城。从辽县出发的日寇36师团一个大队,沿山路直扑广志山,为了配合黄崖洞保卫战,总部特务团和地方武装帮助后方医院转以后,在老君殿一带展开激烈战斗,重创了这只装备精良不可一世的所谓“王牌军”。

194111月,盘踞武乡的日寇再次扫荡平头。军民早已做好反扫荡准备,群众逃反,工厂转移,敌人扑了个空。地方武装和民兵组织到处骚扰敌人,使敌顾头不顾尾,根本不敢进山大山搜索。在平头村往后的几村折腾了一天,杀害了阳火脚申长贞,摔死了他5岁的儿子。最后恼羞成怒,放火烧了一些房子后返回武乡。

194226日,驻长治、壶关的日伪军一千多人,沿浊漳河直扑平头沟。当地的工厂和群众早已转移至深山之中,后方机关保卫部队配合县干队和民兵,凭借有利地形,设伏阻击敌人。在红石片村,敌派一名密探进岚沟打探消息,县干队就住在井上、白脚一带,得到消息埋伏在山沟里,敌探在井上转了一圈,未发现情况,回来带着鬼子进了沟。到达埋伏点时,遭到突然袭击。敌情况不清不敢恋战,丢下几具尸体慌忙撤退。退到红石片村,敌人气急败坏用刺刀捅死了那个密探。随转向广志山方向。在贾家抓了两个向导,欲向南委泉一带移动。在广志山一带埋伏的少数八路军,四散打枪,并吹起冲锋号,敌人闻风丧胆仓皇逃走。

19426月,武乡据点的鬼子,第三次从白脸坡下来,再次扫荡平头。军民们面对敌人的扫荡,已经建立起一套反扫荡机构和办法,利用有利地形和游击战术,到处阻击和骚扰敌人。敌人没有群众,就像瞎子、聋子一样,到处碰壁,到处挨打。想大打又找不到八路,想破坏设备,不是找不到,就是不敢进。敌人有力使不上,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只得顺沟向漳河岸溜去。

除了这五次扫荡外,敌人小股敌人的偷袭和路过,也随时威胁着平头群众的安全。平头村的羊倌刘秋宝被敌人抓住,强迫带路,遭拒后,敌人将他残酷杀害在广志山。平头村的韩连科把鬼子带到四面绝壁的五尖山上,敌人知道上当,欲对韩连科下毒手,他毫不畏惧,和敌人厮打在一起,终因寡不敌众,被推下悬崖摔死了。后家庄的程仁和拒绝为敌人带路,被残酷地用刺刀捅死。上马岩的马德昌为了保护给八路军藏的布匹,被敌人抓住,惨遭杀害…….

在这样严酷的斗争环境中,平头沟的群众们没有气馁,没有怨言,无怨无悔地跟着共产党、八路军走,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当地的老百姓说:“别看武乡的名气大,可他们受的损失并不大,损失大的是我们平头沟呀!”

六十多年过去了,平头沟里发生的抗战往事,绝大多数已经被当事人的离世带走了。只有那为数不多的幸存的耄耋老人,脑海里还残存着一些零零碎碎的记忆。尽管零碎,还是可以管窥到当年那如火如荼的斗争岁月。我们为平头沟骄傲,为平头沟光荣,希望历史永远记住他们为抗战所做过的贡献。

分享到:
0
上一篇: 短盘踞难以立足 持久战铜墙铁壁 ——李乃成同志采访记
下一篇: 八路军最辉煌的一次地道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