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留言反馈
首 页 消息动态 炎都尧乡 烽火岁月 人物访谈 红色百村 红色论坛 红色图志 历史记忆 红色视频 红色旅游 祭奠英烈 红色寻踪 抗战根基 红色文艺

将士纪事

  将士回忆  |  将士纪实
当前位置:首页 > 将士纪事 > 将士回忆
将士回忆
藏兵逃反圣地-----孟家庄
发布时间: 2015-03-11   浏览次数:25963   新闻来源:红黎城   【字体:

黎侯镇的孟家庄村,距城不远,却因村居山沟,交通不便,被现代人所看不起。渐渐地常住人口越来越少,成为县城边的穷乡僻壤。七十多年前的抗战时期,在同样这块地方,却是县城周边甚至涉县等地人们逃反的首选之地,也是县干队和决死三纵队的常住之地。

孟家庄村坐落在县城西北五公里的山沟里,村子的四面被陡峭的山峰包围着,只有村东南一条不足三百米的狭窄的沟壑可以出村。特殊的地形加上村后岚王山上四季不息的泉水以及几百亩土质肥沃耐旱保收的耕地,村民们虽不是那么富裕,却也户户殷实,生活都可以过得去。岚王山下的岚王庙坐落在村后约两公里的深山中,是黎城县古八景之一的“岚山夜雨”所在地,当时的岚王庙规模宏大,殿宇飞虹,一进两穿院落,共有房屋四十多间。正殿阔约七间,岚王爷的塑像端坐后院正殿。岚王庙西北东三面的大山上,松树遮天蔽日,一片碧绿。一年四季,山风吹佛,泛起阵阵松涛。夏季大雨之后,松树针叶承载大量雨水,慢慢滴落几日不绝。尤其夜间人静时,松林间的滴答声分外响亮,被古人为“岚山夜雨”。翻过岚王山后就是东沟的后庄、古寺头,在纵横交错的山脊上,四通八达,与县内北山的岚沟、孔家峧、仟仵、黄崖洞等八路军活动的腹心地带相勾连。正是这样的地理、经济条件,构成了该村独特的地位,成为县干队、决死三纵队等武装的后方基地。

村里今年八十岁的郭海旺老人,生于1934年,抗战开始时他已五岁,那时的情景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当我们前去采访时,他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了他记忆中的抗战岁月:

抗战开始后,由于孟家庄特殊的地理条件,四面环山,出口只有一个,山上一包围,想出去真难,加上日本人很讲迷信,孟家庄与蒙家庄谐音,又有香火旺盛的岚王庙,日本人不敢轻易进来。整个抗战期间,日本兵只进来过一次,还是在四面山头上部署上兵力,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一小部分人进村来抓走了一只鸡。所以那时候村里相对安全。

正是由于这安全的环境,所以成了县里的地方武装长期驻扎的地方。抗战一开始,县干队就住在村里,后来改编成县独立营,是那个时期我县抗日政府掌握的主要武装力量。1939十二月事变后,八路军决死三纵队的一部分武装力量也在村里住过。郭海王的舅父叫赵铁成,是县干队的主力队员之一,鬼子住在县城时,县干队经常以孟家庄为基地,夜里偷袭县城的鬼子。那一次偷袭后,被鬼子兵尾随着追到西顶山,县干队在哪里与鬼子交上了火,战斗打得很激烈,但鬼子不明底细,虽有强大的火力,却没有攻上去。打了一阵后就退走了。郭海旺的舅父受了伤,战斗结束后,郭海旺还跟着大人们上山去抬负伤的舅父。

1942年扫荡时,日寇还怀疑孟家庄驻有八路军的力量,占领西顶山后,在山上支起大炮,轰击村庄,县干队的战士们选择有利地形,集体躲在村东的石靠山后,那是一处面对西顶山的死角,鬼子的炮弹无论如何也打不着。轰击了半天后,鬼子又派地面部队向村里进攻,等到鬼子兵来到村前,县干队居高临下,集中火力阻击,鬼子在村下向上射击,打了半下午,眼看天色已晚,鬼子不敢恋战,只有撤出战斗。

相对安全的环境,还给百姓们逃反提供了场所。那时候城里以及城周围各村的前来孟家庄逃反的人络绎不绝,还有河北涉县逃荒逃难的难民,也来到孟家庄。一个当时只有二百多口人小村庄,竟容纳了一倍多的逃难人口。郭海旺家的院子里也留了城里的两户人家。县城北坊村的姑娘连麦莲,因为在孟家庄有亲戚,也随着父母亲来到村里逃反。1942年鬼子扫荡时,孟家庄四周的山头上,布满了鬼子兵,连麦莲在山下道家壕一带躲藏,出来解手时被山上的鬼子发现,一颗子弹打来,正中头部,当下中弹身亡。死时只有十七、八岁。那些来村逃难的涉县人,战争结束后陆续回到了老家,也有一部分在村外的坡石峧定居下来,直到公社化时,还有几十口人住在哪里,成为村里的一个小队。

县干队和决死三纵队住在村里,除了正规的军事训练外,还组织村里的民兵站岗放哨,教民兵们打枪、凿石雷、造炸药。那时年龄还小的郭海旺,也跟在民兵后面学凿石雷。他回忆道,孟家庄虽然满山石头,可不是都能用的。散抛在山坡上的石头,由于风化不耐凿,一不小心就凿破了,只有在山沟里选择被山洪冲下来的磨得圆圆的石头才好凿。他也拿着铁锤和铁啄,乒乒乓乓地干着,一天也能啄三四个石雷,造好后上交到民兵队部,受到大人们的表扬。他不无骄傲地说:“我也为抗战的胜利出过力呀!”

熬硝、烧木炭也是村里常干的事。那时候村里人都是烧柴火做饭,孩子们挨家挨户把草木灰收集起来,用箩头担着送到队部或者送到李庄村,供民兵们熬硝之用。烧木炭是有技术的活儿,要在山上砍上木头,在窑里煅烧。这活儿主要靠部队上的人干。那时候孟家庄村前村后的山坡上长满了松树,为了生产炸药原料,竟然把上前亩松坡全部砍掉了。现在村的那棵三人合抱的大松树,就是那时幸存下来的一棵。如今孤零零地站在村北的山坡上,好像向人们讲述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讲完了故事的郭海旺老人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感慨地说:“用现在的眼光看,那么多的松树全被砍光了真是可惜。可想到那是为抗战的胜利作出的贡献,也值了。”

分享到:
0
上一篇: 黎南县纪念“七七事变”五周年大会
下一篇: 深挖逃反洞 游击杀敌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