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留言反馈
首 页 消息动态 炎都尧乡 烽火岁月 人物访谈 红色百村 红色论坛 红色图志 历史记忆 红色视频 红色旅游 祭奠英烈 红色寻踪 抗战根基 红色文艺
当前位置:首页 > 烽火岁月
烽火岁月
野地打洞逃反 村里纺织支前
发布时间: 2015-03-11   浏览次数:25670   新闻来源:红黎城   【字体:

                                   申福忠

上遥镇的西社村,南靠马鞍山,北临浊漳河,又邻黎城通往襄垣的交通要道。抗战时期日本鬼子经常前来骚扰。那时候,青壮年男人多数参加了民兵组织,每天进行军事训练,帮助群众坚壁清野,忙的不亦乐乎。女人们既要照看孩子,还要伺候老人,还要躲避敌人的扫荡,带着老人孩子去逃反。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过来的老大娘和老奶奶,吃尽了逃犯的苦头,受尽了人间的惊吓。在我们来到西社村探访抗战故事时,该村的韩女平老大娘和杨金苗老奶奶讲述了她们的亲身经历。

韩女平老大娘生于1928年,按虚岁今年已经85岁了。我们来到她家时,她正坐在院子里撕玉米。看到她挺直的身板和爽朗的笑声,我们谁也不相信她已经是耄耋老人啦。弄清我们的来意后,她热情地把我们让进西屋里,找来几个小板凳,大家稍事寒暄落座后,老大娘便讲起了她的抗战经历:

韩大娘祖籍河北磁县,一岁时随父母逃荒来到山西黎城,在西社村落了户。抗战开始后,父亲和村里的民兵们一起到潞城去帮助八路军挖战壕,一走多日不在家。鬼子来了,她跟着母亲带着正在生糠的弟弟,跌跌撞撞地跟着村里的逃反队伍来到天神洼福全家的地里,地堰有个不算太大的逃反窑,全村十几个妇女和孩子都躲在那里。逃反窑口小里面大,窑口用几菶酸枣圪针挡着,大家提心吊胆地躲在那里,不敢出声,更不敢出来,小便就在窑口的虚土上。大便时趁晚上出来一下。由于逃出时走的慌张,带的食物不多,吃了一天就没有了。大家饿着肚子硬挺着,由于情况不明,谁也不敢回家弄吃的。韩大娘的弟弟生着糠,不敢见风,肚子饿的嗷嗷直嚎,为了防止孩子哭闹,母亲把干瘪的奶穗塞在弟弟的嘴里,弟弟使劲地吸允几口,见没有奶水,就又大声哭起来。实在没办法,母亲只有赶紧抱起孩子,躲到窑后底,用衣服把孩子裹起来,尽量不让哭声传出去。

就这样忍饥挨饿地度过了三天,到了第四天上午,村子里有人来告诉说鬼子已经撤走了,韩大娘才随着母亲和众乡亲回到村里。到了街上,只见家家大门洞开,街上、院子里一片狼藉,老百姓家中的破鞋烂裹脚,丢得满地都是。韩庆善家的院子被烧了,南楼上存放的粮食被烧得黑乎乎一块一块的,老婆子坐在地上捶胸顿足,号淘大哭。她们母女赶忙回到自己家里,幸好她家不在街面上,鬼子没来得及去骚扰。

以后,鬼子又来过几次,她们娘儿几个跟着村里的逃反队伍来回躲藏。最远时竟逃到了上遥村西山后沟的狼洞洼。那里有个天然的水钻土窟窿,口小肚大,二尺大的口子,里面足足有十几平米大,可挤三、四十个人。

杨金苗老奶奶比韩大娘年长七岁,生于1921年。抗战开始时她已经从漳河北岸的靳曲村嫁到了西社。第一次逃反时,她随着认识的人,逃到石板村的东坡上,在一个远亲家里了一个多月。第二次逃反,她又随着西社的亲戚躲到了峧口村的后山,在那石头圪堰里住了差不多一个月。当她第一个孩子出生几个月时,鬼子又来了,村里的妇女们在门外喊着:“靳曲(旧社会人们对妇女的称呼不叫其名字,而以娘家村名替代),快跑呀,老日军又来了。”我一个刚坐完月子的人,带着个软窝窝的婴儿,可怎么跑呀。我定了定神,回答道:“你们跑吧,我走不了。听天由命吧。”听着逃反队伍腾腾的脚步声,从我家后的路上越走越远,我赶紧来到院子里,把大门和房门关紧,把窗户挡了挡,一个人躲在炕上的犄角里,紧紧地抱着孩子,紧张的心通通地跳着,等待着可能出现的一切。等了一顿饭的时辰,街上咣当咣当地响了两声,听到已经近了的脚步声又去渐远,又过了好大一会儿,也没有动静,我悬着的心才慢慢地放了下来。后来才知道,鬼子进村后,被民兵们埋的地雷炸了,虽没炸死人,可把他们吓了一跳。恼羞成怒的鬼子兵,把韩庆善家的门楼和南房放火烧了。

说到这里,我们好奇地问:“那你丈夫呢?”杨老奶奶解释说:“他是党员,又是村里的干部,鬼子来了,他带着民兵跑到正社的送花峧,有时候赶紧坐船过河跑到对岸,根本顾不上管我们娘儿们。

过了四五年,西社、正社村进驻了八路军的纺织厂。西、正社的妇女们大都投入了为八路军纺线、织布工作中。韩大娘记得,那一年她十六岁,与村里七八个年龄相仿的姑娘们一起为厂里纺线。村里的段庆善在纺织厂里管事,她们到厂里领上棉花,姐们几个把纺花车搬到一起,在一家大院子里一字排开,边说笑着,边纺棉花。虽在战争年代,可姑娘们还是有说有笑的,边干活边说笑。不仅干得快而且不觉得累。有时候还开展比赛,比谁纺的又细又快。厂子里一机一机地往下派,这一机线纺够了,再派下一机。纺了一年多线后,又去厂里学织布。用的是木制的手拉梭脚踏板半自动织布机,一个年轻妇女每天可织两丈多布。在厂里跟着师傅学了一个月,学会后,家里自己制作了织布机,到厂里领上线,三四个人一组,兜线、浆线、经线,上机后轮流织布。完工后把布交到厂里,再领下一车的线。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问道:“那时候,你们的报酬怎么领?”韩大娘笑了笑说:“那有什么报酬呀!全是自愿干的。老根据地吗?多少八路军,多少民兵、群众,命都没了。那时候厂里给村里派任务,村里又把任务分解到家户。能干得了的才给你分,干不了的想干还干不上呢。”话语间流露出一副神气的表情。我赶忙恭维道:“那大娘你一定是心灵手巧的纺织能手了。”韩大娘咯咯地笑了起来。

是啊!战争年代,全民抗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是无偿的呀。哪像现在动不动就讲价钱,给钱少了谁肯干?从这里我深深地感觉到,那时候的老百姓,为了抗战的胜利,付出了多少心血呀!正是全中国老百姓的默默奉献,才汇成了陷敌于绝境的汪洋大海,最终把不可一世的小鬼子淹死在其中。

分享到:
0
上一篇: 抗 日 烽 火 燃 东 山
下一篇: 瞭望防敌寇 阻敌猴儿嘴 ————抗战烽火中的上桂花民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