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留言反馈
首 页 消息动态 炎都尧乡 烽火岁月 人物访谈 红色百村 红色论坛 红色图志 历史记忆 红色视频 红色旅游 祭奠英烈 红色寻踪 抗战根基 红色文艺
当前位置:首页 > 炎都尧乡
炎都尧乡
破晓|古黎国:历史暗夜中行进的神秘古国(玉器篇)
发布时间: 2017-05-13   浏览次数:97802   新闻来源:红黎城   【字体:

破晓|古黎国:历史暗夜中行进的神秘古国(玉器篇)

 2017-10-19 张崇宁 


                        神秘遥远的古国


组合型玉配饰.西周

2006年长治黎城西周墓地M10出土

方天戟 按


在汉语词典中,

“黎”的释义有四:

1.众,众多:黎民。黎庶。 

2. 古通“黧”,黑色。 

3. 古国名。 

4. 姓。



直观地看,

这四个解释,

似乎都可与第三个释义,

那个叫“黎”的古国对应——

众多脸色黝黑的庶民,在那个神秘遥远的古国,

以怎样的面孔行进在历史不可测的暗夜中?



2017年9月22日和23日,

央视CCTV-10 探索·发现“考古进行时”,

对2006年山西黎国墓地的发现再次回望。

考古专家、黎侯墓地考古领队张崇宁等当事者,

对古黎国进行了再次解读。

(可点击文尾“阅读原文”观看)



虽然媒体时常关注,

但黎侯墓地发掘后披露出的器物信息并不多,

即便是之前媒体报道和这次央视再次关注,

其中的一些细节仍然付之阙如。



如同黎明前的那一束光,

随着黎侯墓地的发掘,

在沉沉历史暗夜行进的黎国,

和它域内庶民的面目日渐显现。

但一些谜团也让人更加疑惑:

古黎国从何而来?又去往哪里?

 黎侯墓地出土的那些器物有哪些精妙之处?



为此,

今特推出张崇宁先生的一篇新修订文章,

同时首次独家披露出土器物之部分玉器,

以使十余年后我们对古黎国的回望,

所见更加丰富,

视野更加宽广,

目光更加清晰。



张崇宁考古专家,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参与了曲村晋侯墓地发掘工作;

长治黎侯墓地、闻喜上郭墓地等重大考古发掘负责人;

发现并命名了著名的“刖人守囿六轮挽车”;

《故绛管窥》获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激赏;

《铜奔马正名》曾进入全国高考语文试卷。


神秘的古黎国|央视截图


黎 城 探 古

张崇宁


2009年7月初,我接到办公室通知,要我为某杂志写一篇关于黎城西周墓地的通俗的文章,而黎城西周墓地的情况早已在许多报纸上做过报道了,此次再写也无异于重复劳动,不如把自己对这个古墓地的认识说一下为好。


黎城西周墓地是2006年发掘的,后被省文物局列为山西近年来的考古重要发现之一。至于把它归列为几大发现倒无所谓,但是说此次属于“重大发现”,这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处较为完整的古墓地,也不止是因为它出土了多少精美的文物,而是因为它的发现落实了一个上古疑案。



什么样的疑案?


一般古代地名由于历代多有变迁,或者由于某种原因被取消,后又复治,或者治所辖区的变化等原因致使后人对某名人、名址的归属争论不止。


本人来到黎城主持发掘时就遇到这样的问题,首先,黎城是不是商代末期被西伯侯灭掉的古黎国,在当地不止有地方文人闾里夫子们引经据典,说他们县就是古黎国,而且也不知何时地方政府还把当地的一个乡镇(西关镇)改名为黎侯镇,近年来还在县城东郊盖了一处居住小区,取名为“黎侯庄园”,复古之情殷切之至。


那么这里是不是故黎国?


上:这件虎形玉佩是黎侯玉器中最知名的一件

下:2006年虎形玉佩在10号墓出土时的状态


由于本人受家父(编者注:作者父亲为我国著名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张颔先生)影响太深,同时也常看到好多地方在把自家的地名改成或启用古名,此种现象不止现在,比照许多古版县志即可发现,这种攀附古代地名或名人名士以壮声色的现象咸为古今之通病,家父颔公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现存旧志虽卷帙浩繁,内容包罗万象,却多有为史家所不齿者,根本原因在于许多旧志系附庸风雅之作,注重妆点名胜,贪载传奇,而不求务实。凡历史上奸猾佞臣所居住、出生之地人皆以为辱,而忠臣贤士居址,行迹稍有牵扯则力争以为荣,后人往往因此臆造古迹,这种现象在旧志中甚为突出。”(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


如夏县有“夏侯陵”,曲沃县城中有“太子申生墓”,这些墓葬均经二十世纪五十或九十年代发掘,证明都是汉代墓葬,根本不是春秋时期的墓葬,更谈不上夏代。


尤其是在论及孝义县志时说:“孝义有三子墓(或三贤墓,即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和魏文侯墓。《元和郡县图志》有著录,唐开元二十年还为之立碑;原因是卜子夏曾在‘西河设教’,是魏文侯设立的一处‘学校’,而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都是‘西河学派’的导师。但魏文侯墓经1952年发掘,实为西汉初墓葬。出此差错主要是不懂古代地理,牵强附会所致。古西河在陕西华阴、黄河沿岸,这是东周时魏国的西部边境——西河郡。西汉时,西河郡设在今内蒙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后汉移置山西离石,包括现在的汾阳、孝义。后人因将东汉西河误认为是战国西河,故将魏文侯墓、卜子夏墓统统拉到孝义”。


此类现象不胜枚举,外省也有。



所以当我最初来到黎城时,对这里的“黎侯庄园”、“黎侯镇”以及当地的地方刊物中相关文章很不以为然,因为在他们的文章里说:“黎城”不仅仅是古黎国,还由于黎城的“黎”字有“黑”的意思,而中国人乃至亚洲人都是黑头发,所以还是亚洲人的发源地。此类文章,显然望文生义。


黎国,在商代属于商王朝的属国,在后来的史籍注释中有两地;


一处是在今天的长治市以南,《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潞酆舒弃仲章而夺‘黎氏’地。”杜预注:“黎氏,黎侯国,上党壶关县有‘黎亭’;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壶关县时为此作注的人应劭说:“黎侯国也,今黎亭是”;在《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上党县时说:“壶关县有黎亭,故黎国”。为此作注的刘昭说:“文王勘黎,即此”。


也就是说,周文王消灭黎国的事就发生在这里。


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到潞安府长治县:“黎亭,在‘府’西南三十五里黎侯岭上”。这个“府”应该指的是清朝初年的“潞安府”,其故址就是今天的长治市。这样说来上述所引《左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读史方舆纪要》等书注释中都认为古“黎国”大约是在今天长治市的南部方向。



另一处,既是今天的黎城县一带,《史记.周本纪》:“……明年败耆国”。正义:“即黎国也。孔安国云:‘黎在上党东北’”(孔安国是西汉经学家,当时的上党约在今长子县或长治市);《括地志》云:故黎城,黎侯国也,在潞州黎城县东北十八里。”唐代《元和郡县志》:“潞州:黎城县,古黎国,《春秋》曰:‘晋荀林父灭潞,立黎侯而还’,今县东十八里黎侯城是也”。隋朝开皇十八年改刈陵县为黎城县,至今县址南北略有变动,但相差不过数里。


以上两说或在今长治市以南,或在今黎城县东北,现在的黎城县的地理位置却在长治市的东北方向,位于太行山偏东的一处小盆地中,其东北方向有个“东阳关”(古称壶口关),长邯高速公路从此次发掘的墓地西边穿过。而长邯铁路则从墓地东边穿过,再加上一条旧公路,一并汇集于“东阳关”直下河北涉县、邯郸,是山西通往河北邯郸的交通要道,这是我来到黎城后注意到的关于“古黎国”的一个问题。


上:M3出土的玉组珮

下:玉组佩出土时的状态


在2005年年底,因这里发生盗墓情况,省考古所派我来调查,在与当地县博物馆接触中注意到了这里的部分馆藏文物中有商代晚期的青铜鼎、觚以及爵杯等,据说是早年当地开砖窑时发现的,其发现位置就在距新发现西周墓地很近的下桂花村,这是我注意到的关于“古黎国”的第二个问题。


接下来,在2006年近十个月的发掘过程中,当地领导和许多同仁们不断在提及关于“古黎国”的问题,而我出于工作上的习惯,没有实实在在的依据不敢妄下定论,且在最初来到当地时看到的某些现象,在情绪上对此问题多少有些反感。


但情绪归情绪,问题摆在那儿不得不面对。首先考虑到的是,这个墓地时代上限不超过西周晚期,而史书中记载的“西伯勘黎”之事却早在商代末期,相差数百年的时间。


在《春秋分记》中记载的关于黎国的另一段历史是发生在春秋中期,即鲁宣公十五年:“弃仲章而夺黎氏地,必伐之,六月癸卯,晋败赤狄,辛亥灭潞,七月晋候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候而还。”也与本次发掘的墓地在时间上有差距。


上:M2出土的玉组珮

下:玉组佩出土时的状态


关于黎国的历史记载实在太少了。但据此可以推断:既然在商代末期黎国就已经被灭,为何在春秋中期还有个“黎氏地”?在“西伯勘黎”之后到“立黎侯而还”的几百年间到底这个黎国是否存在?这个“黎氏地”在哪儿?


2006年5月28日的上午,在编号为M8的墓葬中出土了两件青铜壶,打开壶盖时发现在盖的隼上和口沿内铸有铭文,有九个字,其中两个字当下释不出来,最主要的是有“侯”字,它的出现对每个考古工作者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这使我惊喜不已,数月来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


我在当时的工作记录中写道:“终于发现了做梦都想得到的东西,然而眼下不必做梦了,因为现实要比梦好的多。铜器铭文:‘侯宰作宝壶永用’。这意味着什么,这一资料真是怎么来的如此的晚,来得如此的不易。”


“侯”字的出现再加上其他墓葬的形制足以说明这处墓地的性质,,这无疑是一处某国的墓地,史书中称其为“邦墓”。



根据惯例“侯”字前面的那个字就是国名,只是这个字无论如何不像“黎”字。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考释,发现字应该释作“楷”,“楷”字在以往著录的青铜器铭文中就有十多个形体,如“”、等,过去的学者把它隶定为“”(楷),应该是正确的,但都缺乏考证,也不知两周时期哪来这么一个“楷国”。


在甲骨文中有等,从字形结构上分析它们是一个字,只是在结构上写法上的区别。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一个字多种写法的现象很普遍,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过程、一个阶段。在“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简称“诏版”)中我们常见的一句词:“皆明壹之”。这句词搞书法的人也都知道,它是秦灭六国后统一度量衡的诏令,很多博物馆多藏有这种文物,其中有“故道残版”一种,其上铸刻的“皆明壹之”的“皆”字作“”形,反过来说这个“”字就是“皆”字。


上述所举甲骨文、金文诸例也与此字同,而在黎城出土的“侯壶”中的“”字与金文中的“”完全是同字异构。经考释而得知的金文中的

等,就是现在的“楷”、“階”、“諧”。


上:M8出土的青铜壶铭文是揭开黎国秘密的关键

下:青铜壶和其他青铜器出土时的原始状态


说了半天这个“楷侯”到底是哪个国家的国君?再让我们看看考古发现的一些资料和历史留下来的书籍中能否解决我们的问题。


帛书《老子》中有:“知此两者亦稽式。”此话什么意思,我们不考虑,只注意“稽式”,其注解为“楷式”。《庄子.大宗师》中有:“狐不偕”句,在《韩非子.说疑》中则记作“狐不稽”;《尚书.西伯勘黎》中说:“西伯既勘黎”;《史记.殷本纪》是记载商王历史的,其中记载:“西伯伐饥国灭之”,在《周本纪》中记载:“……明年败耆国”。《集解》中注释:徐廣曰:“一作饥”,《正义》解释说:“即黎国也”。《周易》中“涣”卦之“九二”记有:“涣奔其机”,在出土的汉代帛书易经中把“机”字写作“階”。


从以上所举甲骨文、金文字形比较和历史文献在记载同一件事同一个名时所著词汇之差异,看“饥”、“机”、“階”、“楷”、“耆”、“黎”等字的关系,不难看出,此次在黎城所发现的“侯”即是“楷侯”,也就是“黎侯”;“饥国”、“耆国”就是黎国。



以上这些证据能不能证明我们的考证是否正确呢?


再回到前面所说的我的第一个关注问题。《尚书.西伯勘黎》中说:“西伯既勘黎,祖乙恐,奔告于王……”。意思是:西伯(文王)消灭了黎国,祖乙(商王的臣子)感到恐慌,赶紧把此事报告了商王……以下还有许多告诫的话,与黎国无关就不说了。


而黎国是“殷诸侯国”,“在上党东北”。这个地方距今天的河南安阳市不足百公里,而今天的安阳市就是商王朝的政治中心——殷墟,此事严重威胁到当时商王朝的统治,也就不难理解“祖乙”为什么“恐”了。


M8(上二)和M10(下二)出土的玉鱼


但此次发掘黎城墓地从时间上看毕竟不是商代末期的墓地,这里有早期的出土资料吗?


这就是我在开始时关注的第二个问题,即当地博物馆所藏的那几件商晚期的青铜器,它的出土地点距此西周墓地很近。


也就是说在商代晚期这里曾有过一个政权存在,这些证据似乎可以证明这里就是西伯勘黎之后的西周时期的黎国。


写这篇文章,并非为当地政府的美好愿望作什么证明,而是为此次考古工作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之后,向世人作一交代而已。



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神秘的古黎国”之青铜篇



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文中玉器均为长治黎城黎侯墓地出土

辑:方天戟



End           

分享到:
0
上一篇: 尧帝故里应在山西黎城
下一篇: 山西上党“华夏农耕源”文化黎城研讨会圆满结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