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留言反馈
首 页 消息动态 炎都尧乡 烽火岁月 人物访谈 红色百村 红色论坛 红色图志 历史记忆 红色视频 红色旅游 祭奠英烈 红色寻踪 抗战根基 红色文艺
当前位置:首页 > 炎都尧乡
炎都尧乡
黎城历史文化漫谈
发布时间: 2017-05-13   浏览次数:70342   新闻来源:红黎城   【字体:

                                             文 张越峰

 那还是几年前,我从一场大学期中考试中走出来,在校门口的丁字路口,看见一辆辆车,于微雨后的柏油路上放慢车速,款款地,轻轻地滑过。每辆车都很安静,也不按响喇叭,也没溅起泥水,就那样干干净净地,像鱼一样游过向晚的时空。

 那时候,我突然问自己:可以称它为文化吗?

 当时,这个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交通规则全靠驾驶车辆的人自觉遵守。给人的印象是,他们很享受这个黄昏的归途。没有一丝急迫和慌张的样子,有的只是礼让、客气与文明。

 也许,会有人说,这些司机不过出于经验,担心车子多,路滑,会出事故;担心车子跑快了,溅起的泥水会脏了自己的车子。那么,他们这经验的获得,难道不是建立在文明社会科技高度发达之基础之上吗?之前呢,谁知道汽车是什么玩意儿?

 于是,我在那个普通的日子里由衷地感叹着,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而文化的力量,实在了不得。它像冷天的阳光,像夜晚的明灯一样,给人温暖,给人光明,给人希望,给人力量,让人感觉到美好与温馨。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人就会很容易地于世事沧桑里抓摸到幸福。而幸福,是让人如沐春风的一种感觉,是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的一种润滑剂。

 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作家龙应台说过: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条件中形成的。文化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比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众所周知道,老作家沈从文,建国后主要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在黎城,三晋文化研究会的牌子,于2011年底正式挂起来了。这对于黎城文化发展与繁荣来说,对于黎城的城市精神文明来说,对于县城经济转型发展来说,都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

 实际上,早在2004年,黎城县已经走在全省的前列,成立了黎城县文化研究会,这一次,在省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的指导下,重新挂牌三晋文化研究会,这充分说明了,黎城文化研究的路子走得早,走得正。之前的工作做得很踏实,相继收集整理出版了多本文史资料。比如本届会长郭俊芳主编了《广志览胜》和《黎城八年抗战史料汇编》,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长、三晋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王苏陵主编了《黎侯虎——中国第一虎》、《赵树理在黎城》、《黎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主修了《上党落子音乐》,另外,研究会还出版了《黎城碑文化赏析》等。县志办李亚东编辑的《黎城方志研究》,都在为古县文化新发展,做出了斐然的成绩。

 这一次,省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的相继成立,使得我们研究会的工作有了直接的领导和指导,也使组织关系明了起来,工作方向更加条理清晰了。此时,又恰逢十七界六中全会召开,在如此良好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文化发展一定顺风顺水。

 黎城,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县,它的深厚发展史,本身就是中华文明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2008年,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就把一块透着青铜色的牌匾千年古县,颁发给了黎城。这种认定,使得黎城历史的厚重与深邃,以及她的神秘与演进,一下子脉络清晰起来。所以,中央电视台十频道制作播放的《千年古县·尧帝遗风泽黎城》,揭开了地处晋东南、三省交界之处的这个县城的神秘面纱,同时,使黎城的城市文化也有机地与中华浩瀚文化连接起来。

 黎城现存的隋代《重营九级附图碑》载,(黎城系)秦将定燕卒之乡,炎帝获嘉禾之地。前些年长治市在老顶山为炎帝造像,手抱嘉禾的创意就来自黎城隋代碑石的载述。我曾经登上过老顶山,也瞻仰过炎帝像,当时还真不知道事情的本源是这样的。可见,文化的宣传与传承,是需要花大力气去做的,而且,做起来,这件事情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三晋一百名人图》开篇第一人载:尧,名放勋,生长于伊耆二地。至于伊耆二字的来源,《中国古地名辞典》的解释是:耆,即黎国也。故址在今县东北。这就是说,尧帝生长于黎国。

 《竹书纪年》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合而称之,号伊耆。古书籍《说文》载:黎,殷诸侯国也,在上党东北。

 这说明了,尧帝生长的黎国,就是殷商时期的诸侯国——黎侯国。而黎侯国,就在上党东北的黎城。

 《山西通志·名贤辑要·帝王类》开篇即为尧帝。文称:尧为皇帝五世孙,生长居处于伊耆二地,即今山西黎城县也。

 所以,尧帝故里是黎城一说,是有根有据的。于是,2011年,尧帝故里是黎城,被成功申报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到黎侯国,在上党古老的土地上,唯一能与《诗经》十五国同世相称的就是它。《诗经·谷风》里的《式微》,是流亡于卫国的黎侯国国君夫人姬妃在异国他乡抒发的归国心声: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这篇诗文记载了赤狄灭黎的故事。对此,明朝弘治年间的《黎城县志》有记载:春秋时为赤狄潞氏所逐,寓于卫,晋灭赤狄,复立黎侯。

 可见,在当今黎城这片土地上,历史在演进的过程中充满了朝代更迭中惯有的纷争。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历史滚滚红尘中,堪称颠扑不破的真理。

 历史考证,重在证据。2007年黎城西周古墓发掘出土的青铜壶,其铭文为黎宰中考父作季始宝壶其万年子子孙孙用享,这就是说,黎侯国制造的这个青铜壶,是要遗留万年传给子孙永久享用的。另一青铜壶有九字铭文黎侯宰作宝壶永用。于是,这两个青铜壶毫无悬念地为黎侯国颁发了验证书。基于这样的历史价值和特殊意义,此次考古,被山西省文物局列为新世纪山西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国家文物局称:西周古墓是2007年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所以,从此以后,人们谈论山西历史的时候,除了说到晋国,自然还会谈到黎侯国。

 事实上,放长了眼光望开去,黎城的历史还要久远得多。

    2001年,山西省文物局考古专家在靳家街半穴居遗址发掘中,发现遗址的面积大约30万平方米,相当于西安半坡遗址的6倍还多,是目前在华北地区发现的唯一的人类穴居遗址,距今约五至七千年。发掘中发现的遗址为房址、陶窑、壕沟、墓葬、灰坑等;有陶器、骨器,以及蚌类工具和动物骨、角等。时间跨度上可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下达夏商汉代。这证明黎城这片土地上,5000年以前就有人类居住了。这是一块宜居之地,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往常,翻史书的时候,我总觉得历史距离自己生存的这片土地很遥远。自从研究上黎城的历史文化之后,我才发现历史并不只是冰冷的古铜镜,不是坚硬的瓷器,不单单是幽深的古墓遗迹。且看《汉书》上面的一段关于冯奉世的文字:他9子、4女,子皆有名当世,长女媛入宫为后,深受元帝敬重。

 冯奉世何许人也?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有诗《冯奉世》:

 上党良家子,挽强如屈肘。

 三十学春秋,艺为莎车首。

 谁言冯光禄,不如甘延寿?

 虽无千户封,乃得大龙友。

 冯奉世,字子明,原籍上党潞人。西汉名将,年三十余乃学《春秋》,习兵法,以卫侯使出使大宛,大败莎车,擢光禄大夫,迁左将军光禄勋,封关内侯。卒于公元前39年,历武、昭、宣、元四代帝王,曾出使西域,在西汉统一大业上,战功卓著。他死后,被埋在家乡七里店附近的石羊坟。对此,清人杨汝舟的一首《石羊坟吊古》,就写出了家乡人对将军的怀念。

 到了风云际会的近代,黎城这片土地又展开了新的一页。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左权、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杨尚昆、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长期在黎城战斗和生活。以黄崖洞八路军总部兵工厂为代表的总部被服厂、化工厂、造纸厂、一二九师后方医院、新华书店、冀南银行等,在全县星罗棋布。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彪炳中华军事史册。

 所以说,黎城这片土地,是古色的厚土,是红色的热土,

 老百姓的性情呢,也是热的,是活的,是欢的,是爱热闹的。这主要体现在民俗方面,比如上党地区戏曲的代表剧中之一——上党落子,就创始于黎城,2008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被命名的还有黎城的黎侯布老虎。此布老虎,1998年被国家邮电部印发为虎年生肖邮票。

 黎侯虎的起源,要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候,以虎为图腾,后来,经过3000多年的历史演变,逐步完善定型为今天集故事、草编、刺绣、剪纸、书画于一身的独特造型。关于这一点,从西周古墓出土的玉石虎可作证。黎侯虎在民间有赐福、镇宅、生财等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第一虎。生生不息的这片土地上,人们注重亲情,更注重隔辈人的情分。所以,每有闺女生育孩子,娘家母亲必送黎侯虎一个,放在新生婴儿的枕头边,伴孩子健康成长。

 黎城,还是黎氏的发源地。

 根据《黎氏族谱》和其它史料认证,姓来源有四:一出自九黎族的后裔。九黎族是我国南方一种族,而黎城县早期活动的黎国人就是九黎族的后裔。二、出自黎国后裔。《元和姓纂》说:黎侯,殷周时国。即商代有诸侯国黎国,商末被周文王灭掉,国人以黎为姓,称黎氏。三、出自尧帝的后代。据《元和姓纂》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为尧帝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被就能过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姓黎。四、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黎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九十二位,其历史名人也出现不少。如春秋时齐国有大夫黎弥,北周有以雅好读书、著述不怠见称的黎景熙,唐有京兆尹黎干,明有诗人黎贞、黎遂球,清有书画家黎简、文学家黎恂,现代有语言学家黎锦熙、音乐家黎锦晖等。 

    2010年,原来的黎城文化研究会,发起了中华黎氏寻根黎城研讨会,来自广东、广西、江西、湖南、贵州、福建、香港等地的黎姓人,不远万里来参加了研讨会,寻根祭祖。《黎城文化研究》作为本会的专业刊物,对此作了深度报道。当然,这是一次光辉的文化盛会,是一次别具价值的聚会。

 谈到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我国之后,至唐朝达到了其妖娆的年华。据黎城县志载,唐武德二年在停河铺乡元村北面的白岩山上,建有白岩寺。黎城古八景之一的白岩晓烟,直指这里。历代文人墨客,关于白岩寺的诗篇,存世不少。而今,白岩寺残留的经幢和石刻,为白岩寺重修工程的进行,做出了有价值的指导。而白岩寺,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底蕴,其史籍记载与民间传说,都与唐朝东都洛阳有着很深的渊源。于是,后人在国色牡丹里,展开了无限的畅想。

 党的十七界六中全会提出发展和繁荣文化,这与黎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中国硅都、世界红山、适居古城的决策,是一脉相承的。在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下,三晋文化研究会将秉承民族文化传统,努力打造文化铁军形象,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提升黎城文化软实力,描下几笔光明和温暖,使得黎城在经济腾飞的同时,相得益彰地,文化的氛围厚重起来,雍容华贵起来。

 在这样的大气候下,黎城的老百姓们,随全国人民一起,迈上了一条淌满幸福的路途。钱袋子鼓起来了,城乡之间,走动的步伐们把头昂扬起来了,看人的眼神,充满了文化的色彩,张开的嘴,透出了文明的味道。于是,所谓的文化,就变成了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规范,对自己操守的自觉重视,对他人他事的一种惯有尊重与礼让,更体现为对后代子孙们教育的重视上。

 这,难道不是理想中的境界吗?而理想中的境界,总是一笔温暖的亮色,照亮了我们书写历史者的心路,更照亮了创造自己光辉历史的中国人。

 突然地,我感觉文化就宛如一杯红晕的甜酒,让我们在为坚硬的经济指标皱眉筹划的时候,微醺微甜了我们干巴硬的神经,让大家冷硬起来的肌体,变得温软酥香了。

 于是,地方经济的鱼,就有了可以欢畅地划动的水域了。一方老百姓呢,就是这片茫茫水域里的碧草,滋润得很,妖娆得很。

 

分享到:
0
上一篇: 长治炎帝文化研究会黎城研讨会召开
下一篇: 尧帝故里应在山西黎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