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留言反馈
首 页 消息动态 炎都尧乡 烽火岁月 人物访谈 红色百村 红色论坛 红色图志 历史记忆 红色视频 红色旅游 祭奠英烈 红色寻踪 抗战根基 红色文艺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论坛
红色论坛
邓小平理论雏形源于黎城 ——黎城县是邓小平理论最早的试验田
发布时间: 2015-03-06   浏览次数:25484   新闻来源:红黎城   【字体:

王苏陵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作为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思想的邓小平理论内容极为丰富,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其活的灵魂所在,邓小平理论雏形源于黎城也是形成发展 并构成科学体系的哲学思想基础。并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全部著作之中,渗透在每个论点之内。鲜为人知的是黎城是革命老区,是邓小平早期从事军事实践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地方。在这里,他用自己一贯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方法,在军事、经济、农村等方面,写出了光辉的篇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形成了今天的邓小平理论雏形,可以说黎城是邓小平理论最早的试验田。

其一,1940411日至26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的霞庄、西黄须、北社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邓小平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关于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工作,邓小平指出,自给自足,发展国民经济,运用政权及经济机关作调剂作用,统一收支,开源节流,实行合理负担;加强银行管理,成立财经委员会,领导根据地生产;实行官民合办,奖励民办生产事业的政策,重点搞好农业生产,实行“四一”减租,对敌占区来货“采取逐渐排挤方法”。关于建军问题,邓小平特别强调要用党的办法而不是个人的办法带部队,要将部队服务于党,而不是某个人。

  其二,19441120日至127日,太行区在黎城县南委泉村召开盛况空前的“太行第一届群英会”,这次大会为足食足兵,准备抗日大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作了总结讲话。谈到生产时他指出:明年计划已经订出来,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做到“耕三余一”和自给自足,我觉得能否达到这个标准,在于我们做好三件事,一件是贯彻减租工作,彻底实行政府减租减息的法令。另一件是更好的组织起来,发展更多的互助组、拨工队和各种各类的合作社,把一切劳动力量都组织到生产上来,提高劳动效率。再一件是经验与科学的结合。科学的力量是很大的,太行山土地不多,今后主要是深耕细作,更需要使经验与科学结合。我们英雄们的创造,把它整理起来, 好的发扬,坏的去掉,就是结合本地条件的好科学。他在最后还对吴满有方向问题做了解释,响亮地提出了在实行吴满有方向,我们各位劳动英雄了解得更好,真正懂得这个方向的正确。我相信经过各位领导的倡导,吴满有方向的普遍发展,根据地新民主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是不成问题的。  

  其三,他在194372日《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中指出“敌后的经济战线斗争的尖锐程度,绝不亚于军事战线。”“百倍地加强经济建设的领导,应该是今后始终贯彻的方向。”“凡是于人民有利的事情,无不尽力倡导和实行,正因为我们注意了生产的组织领导,人民的邓小平理论雏形源于黎城许多困难被克服了。”在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面对日伪严密封锁和疯狂扫荡,由于邓小平同志采取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使得根据地军民得以丰衣足食,从而坚定地、有效地进行了抗击敌寇和巩固扩大根据地的工作和斗争。另外他还在1941428日《反对麻木,打开太行区的严重局面》一文中指出:在本区内存在着“关起门来建设”的倾向,着重强调了开放才能搞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针对邓小平同志在黎城县、在太行山老区进行的这段经济建设实践,不仅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而且初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雏形,从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三个有利于”,尤其是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发展民营经济,经济要放开等论段都能体现出来。他在总结这段工作时指出:“没有正确的政策,就谈不上经济建设,而这些政策的订立,必须与人民福利和抗战需要为出发点。”“任何一个经济建设的事业,没有广大人民的自愿地积极地参加,都是得不到结果的。”“将大批得力干部分配到经济战线上去,帮助他们积累经验,才能使经济建设获得保障”。

    黎城县是革命老区,是小平同志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建国后,他把这里视作革命的故乡,给以深切的关怀与勉励,特别是由他亲笔题写的“黄崖洞”风景区,被确定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森林公园。今天小平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邓小平理论已成为我们高举的一面伟大旗帜,我们老区及全国各民族人民一定要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上党票曾在黎城西黄须村印刷
下一篇: 关于“黎城票”的采访及思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