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留言反馈
首 页 消息动态 炎都尧乡 烽火岁月 人物访谈 红色百村 红色论坛 红色图志 历史记忆 红色视频 红色旅游 祭奠英烈 红色寻踪 抗战根基 红色文艺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追寻
红色追寻
[转载][追寻小平足迹]黎城有座“小平桥”
发布时间: 2015-03-09   浏览次数:39576   新闻来源:红黎城   【字体:

来源:广安在线

 

在山西省黎城县上遥乡(原柏峪乡)西柏峪村,有一座建成于1943年7月的石拱桥,当地人都亲切地称这座桥为“小平桥”。在这座长30米、高13米的石拱桥的桥顶,曾有一条宽3.5米、深1.2米的石渠。在那段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中,这条石渠曾为西柏峪村400余亩田地提供灌溉便利。

9月14日,在黎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广兴的陪同下,记者慕名来到离县城20多公里的西柏峪村,一探小平桥的过去与现状。

在小平桥的桥头,记者看到,这座桥全部由条石砌成,看起来特别牢固。在桥下,村民李志龙的家紧邻桥体而建。从李志龙家的大门进入院内,记者看到,在石拱桥的墙体上,清晰地镌刻着“小平桥”3个大字以及“民国三十二年七月立” 的落款。

村支部书记申红芬告诉记者,他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过,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八路军129师官兵曾在西柏峪村附近驻防过。为解决群众在大生产运动中存在的灌溉难题,由部队规划设计、群众按“一事一议”投工投劳的方式,从1942年开始,历时一年时间,兴建起了这座单孔石拱桥。“老人们还曾经说到,在石拱桥修建过程中,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曾多次到现场了解施工情况,并亲自动手,抬石头、夯泥土,和老百姓一起干活呢!”申红芬回忆道。

小平桥建成后,村民们从附近的浊漳河引水,水经桥上的石渠流过,除解决村内400多亩庄稼的灌溉难题外,还为沿线的15个村庄提供了灌溉便利。“自从有了水渠灌溉,村民们不再‘靠天吃饭’,庄稼年年获得好收成。他们将收获的粮食大多数送到八路军部队,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申红芬告诉记者。

1970年底,西柏峪村村民在小平桥上方约100米处建起了一条长110米、宽4米的土渠,可灌溉全村500多亩田地。慢慢地,小平桥不再作为灌溉渠使用,桥顶的石渠被村民们用泥土填平,桥面成了村民们外出和运输物资的通道。

“作为革命老区的群众,我们对邓小平同志始终怀有极深的崇敬和爱戴之情,看管和守护好小平桥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申红芬告诉记者,近年来,村委会已先后投资数万元,对小平桥进行维修保养,在桥顶建起1米高的砖墙,及时清理墙上的泥土,防止下雨时泥水冲刷和损坏墙体。而与小平桥毗邻而居的李志龙则常年当起了志愿保护者。李志龙说,1985年7月1日,黎城县人民政府将小平桥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自家的院坝内立起了一块石碑,他和家人经常主动打扫石碑清洁卫生;他家以前在桥旁栽了一棵苹果树,到后来枝繁叶茂时遮住了“小平桥”几个字,他便毫不犹豫地砍掉了处在挂果期的苹果树。“每一年都有北京、太原、深圳及本地的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小平桥,我要为大家正常参观提供最好的服务。”李志龙表示。

采访结束之际,记者还从申红芬处得知,该村正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拟规划以小平桥为中心,在方圆20亩地的范围内建设一个红色教育基地,方便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小平桥,了解更多邓小平同志的革命事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分享到:
0
上一篇: [转载][追寻小平足迹]黎城:邓小平理论最早的试验田
下一篇: [转载][追寻小平足迹]西黄须村有座八路军将领泥像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