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留言反馈
首 页 消息动态 炎都尧乡 烽火岁月 人物访谈 红色百村 红色论坛 红色图志 历史记忆 红色视频 红色旅游 祭奠英烈 红色寻踪 抗战根基 红色文艺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百村
红色百村
响当铺战役前后的龙王庙沟
发布时间: 2015-03-11   浏览次数:50258   新闻来源:红黎城   【字体:

位于太行雄关东阳关北侧十公里的龙王庙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那战火纷纷的战争年代,遂成为兵家关注之地。1938年正月的川军死守东阳关的悲壮战事,正是由于汉奸高成祖带领日军从涉县经龙王庙沟、马家峪沟直达山皇垴,架起大炮轰炸东阳关,抄了川军的后路,致使川军腹背受敌,不得不放弃东阳关,败退后撤。四十多天后的三月三十一日(农历二月三十),八路军129386旅在徐向前、陈赓的指挥下,又从龙王庙沟穿过。架山机动到响当铺邯长公路两侧,伏击从东阳关到涉县的日军108师团汽车辎重队,烧毁日寇汽车181辆,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迟滞了日寇进攻临汾,进而渡过黄河占领陕西的战略态势,成为八路军抗战史上闻名中外的典型战例。

七十五年后的2013年正月,我们来到龙王庙沟的秋树垣、东石铺和月槐树村,拜访了亲身经历了那个年代的几位老人,请他们回忆了那战火纷纷的年代的亲身经历,力图还原那个年代龙王庙沟里的威武雄壮的抗战蓝图。毕竟年代久远了,现在已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当时还是顽劣不轨的儿童。不仅对当时的事情理解不深,而且年久磨砺记忆丢失,采访到的只是些恍惚的记忆片段。通过这些片段的链接,查找现有的的历史记录和老将军的回忆文章,大致勾勒出了那段历史的线条。

一  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有利的地形地貌

龙王庙沟境内山峦起伏,连绵不断。几道顺着山势走向形成的山沟,向南可通过苏家峧直上长宁川,与东阳关连通;向西有两道山沟,一道是马家峪沟,从龙王庙向西穿过下马家峪、上马家峪、榔坡,转向西南过高石河可达西黄须,进入黎城盆地;转向西北可过前贾岭翻山到达骆驼沟,与西井、黄崖洞等八路军总部转战地相接。另一道沟是从秋树垣村北钻三仓沟翻山可达后贾岭、骆驼沟,亦与西井、黄崖洞勾连。向北下峪里可达涉县的清漳河沿岸,进而穿过涉县到达武安、邯郸;向东,北有东平沟延绵二十多里过车福垴翻过跑马岭下达涉县前后宽漳直出邯长大道两侧;南有东峧沟,向东延伸十多里,翻山可达东山沟的长脚底,再翻过杨家山,直面邯长大道。再向南则有东石铺沟,亦有山路与东山沟相连。这些四通八达的山沟和扼晋冀两省门户的方位,使之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龙王庙沟山大沟深,石灰岩形成的山岭,山势陡峭,连绵不断。两山之间的山沟地形狭窄,宽处不过二、三百米,窄处只有几十米。龙王庙村、秋树垣村位于沟底最开阔的地带,是这条沟里的两个大村。东西走向为主的山沟弯曲蜿蜒,地形复杂,身临其境好像进入迷宫。现在看来那崇山峻岭,山道崎岖,交通不便,好像不是什么好去处。但在那遍燃日寇狼烟的抗战时期,装备简陋的八路军和装备精良气焰嚣张的日寇对垒,只能以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主要战法的八路军来说,就是天然的好战场。惯用山地游击战战术的八路军可以再这里尽情挥洒,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二  干净利落的伏击战

19383月中旬的神头岭伏击战后,129师主力退至襄垣下良休整。3月底,师部决定在黎城东阳关与涉县之间的邯长路段打一次伏击战,以期破坏敌人的交通补给线,迟滞敌人向临汾以及黄河以西的进攻。

 326日,徐向前和邓小平率刚从神头岭打了胜仗转移回来的陈赓旅从下良出发,向伏击地域机动。28日经小梁山到南委泉宿营。30日晨,部队从营地出发,经秋树垣、马家峪、庙上村隐蔽地向响堂铺地域开进,当晚到达集结地。徐向前命令各团:31日拂晓前进入阵地,严密封锁消息,搞好隐蔽、伪装和防空;由干部组织良好的观察;以电话和确实的徒步通信保证联络畅通;机关有关部门准备好打扫战场、收集战利品和收容伤员。 休息两三个小时后,部队进入阵地。769团部署在前宽漳和神头河一线,并派出一部向椿树岭一线警戒,防止涉县之敌;771团部署在岭西以南高地即响当铺正面一线,以两个连趁夜进入响当铺南之高地;772团部署在马家拐(即东阳关镇马家凹)即上下湾一线,派一个营在皇后岭一带封锁消息并监视东阳关、黎城之敌。

八时许,闻得枪声。七七一团报告,谓东阳关有敌汽车百数十辆,向涉县前进。七七一团放出一部约百辆至七六九团地段,激烈战斗就此开始。我七七一团动作迅速,火力与突击配合,勇敢莫当,经过两小时的战斗与肉搏,配合七六九团将敌汽车百八十余辆全部焚毁,共毙敌四百余人,缴获步枪二百余支,炮四门,重机枪四挺,轻机枪十余挺。敌生逃者仅三十余人(由路南山地逃出),余全部歼灭。

 当七七一团与七六九团正战斗激烈间,东阳关及黎城之敌步兵三百余人,骑兵百余人,附炮四门,向我马家拐七七二团阵地进犯,企图扰乱我行动,援救其汽车队,被我七七二团迎头痛击,将其击溃,退至长宁及东阳关以北之高地二要点,利用已做成之坚固阵地及长城旧堡顽强抵抗。两要点均被我夺取,敌退入东阳关,固守坚固房屋。东阳关以北之要点至此尽被我占领。敌复由黎城增援二百余人,配合被击溃之残败步骑兵,在飞机十余架掩护下,复向我七七二团阵地进攻,曾两度向我冲锋,但均被我击退。敌终于退守东阳关,利用坚固房屋不敢出头一步,仅以炮兵向我阵地乱轰,我亦无损失。

驻涉县的日军也组织了400人的增援部队,并出动汽车6辆,倾巢而来,不想在椿树岭遇到了769团,被打的丢盔卸甲,仓皇而逃。 

至此,敌之汽车已全部被歼灭,增援部队亦几次被我击溃,死尸满沟满野,只好以飞机十架,计重轰炸机六架,战斗机四架,投掷炸弹,长达两小时之久。但此时我已结束战斗,胜利品、伤兵全部运回近后方,部队已集结荫蔽,毫无损失。敌之飞机不过来吊丧而已。

三  响当铺战役前后留下的记忆

抗战时期的龙王庙沟,不象现在这样居住集中,很多百姓租借了地主的山地,分散住在山沟深处。三仓沟、东平沟、东峧沟、东石铺、车福垴等深沟中都三三两两驻有人家。在这些当年八路军开往战场的的必经之地,许多老百姓亲眼目睹了那些衣着破烂,装备简陋的部队从家门口走向战场的英雄壮举。

秋树垣村的李伟奇老人,生于1928年,响当铺战役时,他十岁。眼见着八路军从三仓沟里钻出来,路过村子里,到村南的东峧沟进沟,翻山到达长脚底。那时候,他们对八路军还不了解,躲在隐蔽处,看着那些身穿灰布军装的军队,背着大砍刀、红缨枪和为数不多的步枪,从村前匆匆而过,秋毫无犯。部队走了两个多时辰才过完。看到他们严明的纪律,一些胆大的人从隐蔽处出来,问他们这是到哪里?战士们回答:“到东边打日本鬼子去。”

1931年出生的东石铺村老人董改明,当年家住村后的石岩洼,那年八路军从村前路过时,他曾亲眼看见过。他描述了眼中看到的情况:他们身穿补满补丁的灰军装,身上斜背着胳膊粗的米袋子,有的背大砍刀,有的扛着枪,还有少数扛着红缨枪,过了整整一天。走到家门口,可能有些累了,便坐下来要水喝。没有开水就喝些冷水。看到他们和蔼可亲的样子,他便从家里拿出些玉米面圪垯和柿饼一类吃的让他们充饥,被婉言谢绝。问他们开往哪里?他们回答:到东边打日本。等回来时给你们弄些大米白面吃。喝过水后便匆匆上路了。从石岩洼翻过山就是西庄。

东峧沟与佛堂沟之间的山梁上有个十几户的山村,叫车福垴,是东峧沟到西庄的必经之路。驻有一户叫王福山的人家,那天,八路军从他家门口走了一下午,他用洋铁桶在水窖里给过路的八路军打水喝,不大的水窖,一下午竟下了二尺多深。估计有三四十担。他算了一下,就算每人喝一碗,至少也有两千多人从他家门前走过。

当年住在东平沟的张福令奶奶,曾向他讲过,那年烧汽车前,曾有部队上的几个人从他家门口走过。拿出地图询问再往前走是什么地方?奶奶回答说:翻过山就是佛堂沟。部队上的人说:地图上有个叫车福垴的地名在哪里?奶奶回答道:车福垴是个小村庄,有十几户人家,就在山顶上,西面是东平沟,东面就是佛堂沟。证实了地图上的地名后,他们歇了歇脚,喝了点水,又向前走去。几天后,大部队顺着他们家门前走过,翻山过岭到了佛堂沟。

根据当时的部署推测,从东平沟翻山上前线的可能是769团,从东峧沟翻山过去的可能是771团,而从东石铺翻山的可能是772团。

董改明听家住车福垴的叔伯舅舅访过,八路军在皇后岭和神头岭都安插了岗哨,皇后岭的岗哨数着走过的汽车,一共一百八十两。第二天早晨日头刚打闪,看着它们进入了伏击圈,密集的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象响雷一样不间断地响了起来,一直响了一个多时辰。到半上午才稀疏下来。不一会儿,就听见空中传来嗡嗡的飞机引擎声,十几架飞机在天空盘旋了一个多小时,投下的炸弹爆炸声不时响起。直到下午才平静下来。

战斗结束后,村里的人被动员起来给八路军搬运战利品和伤员。董改明的父亲董志义也参加了运送伤员的行列,从东山沟到龙王庙沟村村动员,一村倒一村,村里派人割柴烧开水,保证抬担架的人和伤员喝水。董志义从石岩洼抬上直送到下马家峪,再由下马家峪的民兵接住送往榔坡,一直向西井方向运送。据他讲伤兵的数量约有一、二百人,全是从龙王庙沟运送的。

伏击战缴获的战利品,也是由地方的民兵帮助转移的。许多牲口人马加入其中。龙王庙村东坡上的许寅生家有一匹黄马,驮着战利品从东山沟往西井一带运送,走到东峧沟的石圪节从山上滚了下来,摔断了脊椎骨,躺在地上起不来。后来被杀掉把肉抬回东坡煮着吃了,村里给他赔了些钱做了了结。

董改明的舅舅讲,抗战的后半期,东平沟和佛堂沟的小路成了一条交通要道,经常有八路军将士从这条路上经过。那年有六七个八路军干部模样的人,在车福垴路过,被日本人追赶,跑到山上非常背静的一个石头圪堰里藏了起来,正在那里刨山地的舅舅,用石头把他们垒在石圪堰里,每天在家里做好小米捞饭,用板蓝擓着送到山上,到了晚上再把他们接到家里喝点汤水。六七天后,敌人搜的松了,才把他们送到涉县的成岸。舅舅说,那几个人肯定是大干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计划到北京去找他们,还未成行就去世了。

十四五岁的李伟奇经常被派去给八路军送信。据他讲,村里政治指导员和武委会主任的派遣,他拿上信件,藏在衣角,从东平沟翻山而过,经小会、靳家会一直送到王堡、成岸(赤岸)。还曾经在成岸见过邓小平。

几位老人的回忆,言语之间对这块地方抗战那段历史充满了自豪,对八路军当年克服艰难困苦,不怕牺牲,勇于担当民族大义的浩然正气深深感动和叹服。对当地的先人们曾经为抗战的胜利做过的奉献深感骄傲。采访结束了,我们的脑海中好像还回响着当年鏖战的阵阵枪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分享到:
0
上一篇: 彭老总到赵姑整顿兵工厂
下一篇: 路堡举村植棉 父女双双英雄
返回